万全有14个“窑”,你是哪个“窑”里的人?
信息发布者:李红虹 2020-10-13 10:18:18 转载
万全区辖4镇7乡171个行政村,1个街道,11个社区,区域面积 1161.5平方公里,东西长37公里,南北宽35公里。总人口22.8万人,其中城区常住人口6.2万人。
窑,指烧制砖瓦陶瓷等物的建筑物。也指土法采煤开凿的洞或在坡上挖成的供人居住的洞。在万全171个行政村中,村名中带窑的有14个,除了安家堡乡,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或几个带窑字的村。一般都是因村中有烧砖的窑或者开采煤的窑而得名,也或是筑窑洞居住而得名。
高庙堡乡
大张窑
据解放后第一版《万全县志》记载,明永乐二年(公元1404年),有姓张的一大户在此开窑烧砖,故名大张窑。后定居人口逐渐增多,形成村落,但仍用旧名。旧时曾建有土筑堡围南北长一百一十五丈,东西宽六十五丈,方圆二里,南门一座,现堡墙遗址尚存。乾隆《万全县志》上载有“大张窑,距县十六里”,确指此村无疑。现村址为后搬迁新址,村旧址在新村北约一里。
膳房堡乡
冯家窑
据《县志》记载:明代该地为万全右卫、新开口堡、新河口堡边塞驻军的牧马之地,故名马场。明嘉靖三十年,和北方民族开互市,宣府镇在新开口设马市,与各地客商及北方民族开贸易者增多,但马市仅仅开放一年就被罢停,隆庆年再天马市时迁到了张家口。但《宣镇西路志》载万全右卫地牧场在洋河西岸,而且也没有此村名的记载,当时或另有别称。清康熙四十年(公元1701年),一家姓冯的到此筑窑定居,遂又得名冯家窑。乾隆《万全县志》上即载有村名“冯家窑”,按其地划入北乡,距万全城四十里,当确指此村无疑。
郭磊庄镇
龚南窑
据解放后第一版《万全县志》记载:明嘉靖二十一年(公元1542年),有龚氏从怀安县龚家湾迁此谋生,后迁居来的人逐渐增多,形成村落。因兄弟二人初来时居于南窑,故取村名为龚南窑。
旧堡乡
牛家窑
与板山、赐沟相联,俗称“牛板赐”。据解放后第一版《万全县志》记载:清雍正年间(公元1723年至1735年),此地原只是柴沟堡牛财主为方便长工耕种而建的几间种地土窑,后不断有人迁此定居,逐渐形成村落,得名牛家窑。
俗称“盆儿窑”。明正统年间(公元1436年至1449年), 万全城墙包砖,一家姓贺的在此开窑烧造城砖,供筑万全城包砖用,因此冠姓氏以名地名,遂称“贺家窑头”。万全城竣工后改烧瓦盆,后改称盆儿窑,现称盆窑。老万全有童谣“盆儿窑,尿盆揣糕。”说的就是此地出产瓦盆的意思。《宣镇西路志》没有载此村,当时或别有所称。
北新屯乡
秦家窑
据查,明泰昌年间(公元1620年),由西腰站堡迁来一家姓秦的到此建村居住,后渐成村落,因村民多住窑洞,故得名秦家窑。《宣镇西路志》上载有村名“秦家”,归万全右卫管辖,应确指为此村。
宋家窑
据查,清康熙三十二年(公元1693年),有怀安一位姓宋的手艺人于此定居建村,因村民多住窑洞,借此冠以姓氏得名宋家窑。乾隆十年《万全县志》上载有“宋家窑 距县二十五里”当确指此村。
北沙城乡
孙家窑
据解放后第一版《万全县志》记载:清顺治年间(公元1644年至1661年),有孙氏弟兄二人在此开荒种地,依崖筑窑居住,故名孙家窑。后来定居的人逐渐增多,形成村落,依旧称为孙家窑
点赞
1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相关热词搜索:
声明
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